剧作家王昌言的艺术人生
周来聚
少年立志
王昌言,1925年生于邢台县龙泉寺村一户富裕农民兼营工商业的大家庭,祖父粗通文墨,识字不多,藏书不少。根据其村处于路罗川进山口的位置,安排其4个儿子分别经营客店、药铺、货栈、饭店,百余亩坡地雇长工耕种。其孙辈昌林、昌言、书琴兄妹均入小学读书。后兄弟4人分家。昌言系父亲的独生子,边在小学读书边帮助父亲经营货栈。七七事变后,其家庭遭受到国军溃退士兵的抢劫,财物损失惨重,昌言读完初小后被迫停学。后驻邢日军在龙泉寺村建立临时据点,以作为扫荡山区的兵站。昌言随父母逃难进深山躲藏。缘王家是该村富户,家里被敌伪掘地三尺,将财物及存粮搜刮殆尽。八路军129师开辟邢西抗日根据地后,昌言才同父母返回家乡,在自己的撂荒地上自种自食生活。昌言爱好文学,边参加劳动,边搜集各种新旧书籍,经老师帮助,还凑齐了县立下寺四高学生用过的一套旧课本,经昼夜拼命自学研读,受益匪浅。
1940年11月,15岁的王昌言到抗日县政府驻地南于沟村参加县里举办的小学教员训练班,听了文教科长籍献西等人所作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报告,激励了昌言参加革命工作的信念。彼时山区文化教育很落后,参加训练班的教员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小三四年级的程度,还有一些只能讲五经四书、不懂数学和音体美的老私塾先生。昌言尽管也是初级小学程度,但他读书多,且自学了高小课程,各方面知识都很广泛。训练班学唱抗日歌曲和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他领会很快,能唱、能编、能演,成为班里的活跃人物。结业考核,各门皆优。被分配到距县政府驻地七八里地的贾沟村小学任教后,经常帮助县教育科编写油印小学语文课本,还培训了一支小学生歌咏队,唱抗战歌曲,说支前快板,到附近各村进行宣传。抗大总校转移到浆水后,校部图书室藏书很少,昌言便将自己的藏书捐给总校图书室。总校宣传科则将其出版的抗大校刊,每期赠送他一册作为酬谢。据昌言说:这是一种大型油印刊物,办得十分活泼,不仅内容充实,形式也很美观。工整秀丽的铁笔小字,各种美术字标题,醒目的插图,多样的花边,墨色淡雅均匀,让人爱不释手,使他产生了学刻蜡版的浓厚兴趣。邢东抗日县政府文教科籍科长知道昌言是棵好苗子,便让他到涉县王堡参加了边区政府召开的文化座谈会,还将其调到县文教科,定编为一名科员。工作任务一是搞宣传、编写印刷宣传品,二是检查督促抗日小学的教育工作。他写了不少通讯发表在边区政府文教厅出版的《太行教育》上。通过揣摩“抗大”各期的油印校刊,他竟然也能用铁笔刻出一手漂亮的仿宋字来,编写刻印出多期小报及宣传品。17岁时,王昌言在战火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百团大战后,驻邢敌军逐步向西推进,为封锁邢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南北三道封锁沟(墙)。原丘陵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占区。被蚕食的邢东县政府调整为办事处(县级),活动范围被迫压缩到凤凰山上古道梁一带的几个村庄,并且不时遭到桐花岭、黄店、土岭等敌人据点的突袭。有时,昌言不得不随办事处领导沿盘石垴下的羊肠小道,暂时撤到邢西抗日根据地去。
机智脱险
实行精兵简政后。昌言一人负责了编辑、刻写、印刷等多项工作,为防止敌人突袭,其机关频繁转移驻地。为了轻装,他将油印机外壳“坚壁”起来,只留下胶辊、调色板、油墨、钢板和蜡纸。赶到新驻地后,马上动手进入编写、刻板、印刷等工作程序,有时忍饥挨饿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清晨还要向新的驻地转移。为了加强敌占区工作,1942年冬,邢东办事处派秘书李桐生任南八区区长,刘兆槐任北八区抗日民团团长,王昌言为党务秘书。北八区活动范围是日军谈话、李梅花据点周围村庄。据北八区抗日区长刘勇回忆,昌言到八区任党务秘书后,区政府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区干部都分散在各村堡垒户家。我住张安北村,昌言住西青山村。一天,他去东羊村找副区长笠松,向东走绕过内丘县东青山伪军炮楼,打算从荒沙坡经胡里、马村向南翻过一道冈坡进入东羊村。想不到错走到西庞村,被东青山敌炮楼的伪军抓住,被押送到内丘县官庄伪警备队关押。通过地下关系,刘勇区长派人探望了昌言,向日伪军说昌言只是个平常的教书先生。伪军中队长也咋看昌言不像西山下来的抗日人员。经一再审问,昌言也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伪军中队长还埋怨抓昌言的人不会干,抓来个外县的教书匠干什么?
被关押期间,昌言常给看守讲“三国”,有时还给他们唱几段京剧,逗着他们玩。这些伪军都目不识丁,得到他们的信任后,昌言又是帮其读家信、写家信,又是替队长念文件。昌言还千方百计与我党组织取得联系,表示自己决不变节。时间一长,看守也就不在意他了,甚至可以放任昌言去逛街。一天,官庄的邻村庞马村过庙会唱大戏,昌言便哄着看守和他一块去看戏,回来后又有新故事给大家讲了。伪队长想,庞马也有他们的炮楼,再派个人看着,他还敢跑么。于是告诫一名伪军说,你跟他去,看好他,跑就崩了他。在看戏的人群里,二人被挤散了,趁着大好机会,顺着白马河滩一路向西,蓄谋已久的王昌言终于连夜跑回了抗日县政府驻地。
不忘初心
回到西井庄村,王昌言向邢东办事处主任籍献西汇报了他被俘的经过,主动按照战时审查干部的规定,到公安局接受了组织审查。随着形势的发展,1945年春又恢复了邢东县抗日政府,籍献西任县长。奉太行军区命令,邢台县独立营改扩为独立团(正规番号为42团),籍献西任团长,王大川(县委书记)任政委。根据朱总司令下达的大反攻命令,动员各村青年民兵整班编入42团,分别向日伪军炮楼、据点进行围攻。县长籍献西找到王昌言说:在敌占区湿了一点鞋,晾干就行了,赶快去参加大反攻报仇吧。昌言被分配到县战时指挥部宣传部,负责编辑、刻印《反攻报》。为了及时发布消息,不论白天黑夜,只要稿件一齐,昌言立马刻印发出。一次印报时调油墨的煤油用完了,小山村里借都没处借,昌言看见油灯里的小麻籽油很清亮,便试着调到油墨中,果然也能用。由于植物油不易挥发且有香味,读者说这报真香啊。《反攻报》平均两天出一期,前几期主要刊登包围和攻打土岭、谈话、李梅花据点的胜利消息,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抗战斗志。昌言还套印了一张蓝红两色的反攻形势图,画出了抗日老根据地的发展态势,很受广大干群欢迎。我军攻克邢台城外围据点后,《反攻报》迁到城西大石头庄村办公,在围攻县城时,油印了不少传单、捷报、快报,如《告伪军组织人员书》《告邢台人民书》,利用各种方式向城内散发,有效地鼓舞了攻城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
邢台城解放后,昌言被分配到县政府秘书室工作,任务是编制公文和各种宣传材料。1946年6月,邢西、邢台县合并,县委于7月份在孔桥寺召开县、区扩大干部会议,贯彻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安排部署全县土地改革运动。要求县府秘书室编《翻身》小报,及时报道运动开展状况,具体任务由王昌言承担。时年,由于仍然存在国军企图侵占邢台解放区的危机,在新区发动群众搞土改的难度很大。为了尽快掀起土改运动高潮,上级强调了各村土改的执行权力,由农会产生的苦大仇深的贫农团掌握,要斗谁、怎么斗由贫农团决定,尽量让受地主、富农剥削的贫苦农民多分土地、房屋及浮财,在人力、物力上也好支持解放战争的开展。但在具体执行中,各区、村贫农团各行其事,使运动出现一些偏差。王昌言接受编印《翻身》报任务后,只能在机关接受各区和各部门送上的稿件,惟一深入基层的机会是参加县府所驻的孔村斗争大会。对运动中出现的“砸核桃”现象只是有所耳闻。不想龙泉寺村贫农团将他家定为地主成分,当抗日教员的几个叔伯兄弟,均被“挤封建”的名义清洗回家。村贫农团还将王昌言列入斗争对象,三次到县府要求将其带走。因县长吴光裕是运动的回避对象(其父在村被斗争),不敢硬顶贫农团的纠缠,王昌言被迫回村接受群众斗争。村人让其穿上女人服装在大街上扭秧歌出丑,家属也受到了侮辱。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满足了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但却出现了扩大打击面的问题,将中农错定为地主、富农,全部没收其土地、房屋及财物。有的村为追索金银财宝,捆绑吊打斗争对象,个别人还被群众“砸核桃”。太行一地委“杨寨整编会议”后,开始对土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龙泉寺村纠偏工作搞得很细,每个家庭的阶级成分都让群众评议,张榜公布,最后三榜定案。王昌言家被定为“错斗中农”成分,重新补分了水浇地和果木树。1948年冬,王昌言恢复了工作,县政府安排他负责全县填发土地证工作。
艺苑绽放
1951年,王昌言上调到邢台专区文工团工作,从事戏剧创作。1953年又上调到河北省文化厅戏曲审定委员会工作,主要任务是对各地区经常流动在农村、具有地方民间传统艺术的戏剧进行审定。王昌言、李庆番被派到冀南地区,负责调查武安落子、隆尧秧歌、威县乱弹及平乡四股弦等地方戏种演出剧目的情况。王、李二人先到武安县,得知落子腔和平调是武安的传统剧种,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村深得喜爱。但个别小剧目有低级庸俗、荤骚下流的台词。王昌言与李庆番便将其作为一个审定的试点,跟随其县剧团在三省交界的山村演出,跋山涉水,野炊露餐,以观看、谛听老艺人的演出。其演出的《借髢髢》一剧音乐很优美,有流水板、娃子板、散板、慢板等20多个板眼,唱腔灵活,易于反映地方群众的现实生活。初定其为地方保留剧种。剧目审定以《借髢髢》为试改剧目,大体掌握剔除封建糟粕,补充健康艺术元素的原则,将剧本进行整理修改。同时根据该剧种的特定条件,帮助其排演了《锁不住的人》《高山流水》两部现代戏,受到观众欢迎。在此基础上,又整改了《劝九红》《两狼山》《天仙配》《老少换妻》等十几个剧目。在全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汇演时,武安落子《借髢髢》《两狼山》双双获得剧本奖。
1959年,河北省筹建河北梆子剧院时,调王昌言任专职编剧,专门为下属3个剧团编审演出剧本。昌言根据省文化厅艺术处长张特提供的600部河北梆子剧目抄本,为剧院制定了剧目整改规划。经过加工的折子戏《杜十娘》《教子》《拾玉镯》等由河北梆子剧院赴京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博得了中央领导、专家及首都观众的好评。同时又将大型剧目《蝴蝶杯》《三讨荆州》《宝莲灯》《白蛇传》等选为待改剧目。王昌言在执笔改编《宝莲灯》剧本时,分析了全国梆子戏疲软的原因:河北梆子因古腔古调失去了青少年观众,山西梆子因固守五台“招子”腔,很难走出三晋,惟独河南梆子(豫剧)将与河北梆子同用的中州音韵进行了改革,使其变成了接近普通话、受众中听易懂的“河南地方话”,因而颇受欢迎。而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遍地大唱《花木兰》,处处大演《朝阳沟》,不少剧目被搬上银幕。河北梆子戏再也不能原地踏步、固步自封了。看了舞剧《宝莲灯》后,昌言受到启发,便参照舞剧的路子,重新构思,重新创作了全新的《宝莲灯》。1960年6月,河北省在天津举行了青少年戏曲会演,王昌言改编的歌舞神话剧《宝莲灯》首次公演便一炮打响。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归来途中在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在沪、宁一带观众中掀起了一阵河北梆子热。后又在京、津、武汉等地演出,都出现了轰动效应。1962年夏,在北戴河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后,毛主席接见了裴艳玲、齐花坦等主要演员及剧院领导,并鼓励:“你们这个戏很好,有反抗精神。你们演得很成功。”1963年,《剧本》月刊发表了《宝莲灯》剧本。1976年,河北梆子《宝莲灯》被搬上电影银幕在全国放映后,各省众多剧种、剧团移植了这部戏,成为全国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天津京剧团、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带着它先后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公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宝莲灯》是河北省惟一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剧目。
“文化大革命”中,王昌言受到了残酷迫害。1972年离开“牛棚”后,逐步恢复了工作。1982年昌言身患绝症,在天津住院治疗期间,还带着几部预编剧本的资料反复研究,并写出了剧本梗概。1984年5月,省直机关党组批准王昌言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昌言激动得夜不能寐,赋《入党述怀》一诗道:“昔遵严教尚童稚,重入慈怀鬓有丝。故里暗滴失母泪,海滨高唱日出诗。孤鸿奋力击风雨,智叟断言笑忘痴。衰病归来心未老,恋巢梁燕自惭迟。”回到石家庄后,邢台县委领导去慰问他时,昌言竟客居在暂借的陋室,在裹足发妻的服侍下,拉开了剧本创作序幕,相继完成了《苍岩山传奇》《娘子关》《赵氏孤儿》等多部戏剧剧本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和改编。其中戏剧剧本《关羽》获第四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九集电视连续剧《大唐名相魏征》获得第十二届国家“飞天奖”。1989年离休前,王昌言任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河北省文联艺术顾问、河北梆子剧院顾问。1993年5月,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举办了王昌言剧作研讨会,授其“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1994年6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昌言剧作选》,1999年又出版了他的戏剧评论、小说、散文、诗词于一集的《赏花植草集》。2000年4月王昌言逝世,享年75岁。其墓碑上刻有自拟的墓志铭:“一世不被名利信,平生只为诗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