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穿过历史的云烟品味柏仁(又称柏人,在今隆尧县境)李氏的辉煌时,才发现李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人,在赵郡李氏诸多的名人中,我们对他的解读就是——柏仁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辞赋大家,因为他的作品“所著诗赋碑诔,别有集录”,然而多已佚失,留给后人的就是一篇文采飞扬的《释情赋》。
李骞(508-?),字希义。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文学家。他出身柏仁李氏,当时李氏在柏仁是望族,家大人众,他是李宪的第四子,文学家魏收、邢邵的朋友。李骞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史称“博涉经史,文藻富盛”(《魏书》卷36《李骞传》),14岁时,为国子学生,并以聪达见知于当时,一生仕途曾先后任大将军府法曹参军、中书舍人等职,以后又任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尚书左丞、征南将军、给事黄门侍郎等职。东魏末年卒于晋阳。
所幸魏收在《魏书》李骞的本传里保存了《释情赋》,使得后人能够从一篇辞赋走进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李骞少年时,参加四科考试,未被录取;乡里举荐,也未能任用。茫茫中,年少不名的李骞站在李氏家族的制高点,挥洒着热情、激情和才气,毫不吝啬地喷薄着年少的英气。可当岁月流转,仕途来临不长时间,整个的政治环境变坏了,面临国破家亡,他仍然怀揣一片报效祖国之心。天上地下的挫折感,并没有击垮他,他希望从政治泥淖中振作,却又因地位低微而乏力。这时的李骞,换了一种不一样的眼光,用文章告诉我们:不一样的眼光看待挫折,定能厚积薄发。
然而,给我们留下的,仅剩下了他的博学广闻,他的多才多艺、文采飞扬。那么,我们就试着从一篇辞赋走进一个文人的精神世界吧。
渴望让思想获得自由
《释情赋》写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所谓释情,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放飞心情。李骞感到,在中书舍人、散骑常侍任上,“笼樊之念既多,寥廓之想弥切”,就是说,觉得受束缚太多,渴望进入广大空间,让思想获得自由。
全赋共分序言和正文,正文又分七段。
序言中表达了作者写作这篇赋的目的,即久居庙堂之高,感觉仕途艰险、宏志难酬,而又陷入杂事的惆怅之中,希望能够归隐山林,过着悠闲舒适生活的愿望。作者在这里极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能事,
第一段,叙述家世。李骞说自己祖上出身高贵,从虞舜的大理官皋陶算起,到哲学家李耳,再到赵国李牧,直到北魏,李氏一族诞育了无数贤哲。他们的事迹,为史册增光添彩。到了近世,柏仁李氏作为显赫士族,更是人才辈出。“内弼谐于本朝,外辟土于殊域。乘紫氛而厉羽,负青天而鼓翼。”辅佐朝廷,开疆辟土,乘着皇家国威,砥砺前行。
第二段,缕述少年生涯。作者谦虚地自称少年愚笨,无所成就。参加四科考试,未被录取;乡里举荐,也未能任用。虽然自己是衣冠士族,也只能闭门谢客,闲居于柏仁老家。
第三段,记叙入仕。正光二年(521年),孝明帝到国子监讲学。李骞之父李宪经过十年停职,被通知前去听讲,李骞也被批准为国子生。“同崔骃之谒帝,若谢兼之来仕”,获得出仕机会。然而“逮孝庄之入统,乃道丧而时昏。”528年,孝庄帝登极,政治局面大坏。北方“六镇”起事,西北和东北也发生动乱,全国一片搅扰。
睇三纲之日紊,见四维之不理。顾茂草以伤怀,视匪车而思起。虽风雨之如晦,亮胶喈而不已。自牵役于宰朝,实有怀于胥耻。在下僚而栖屑,愿奋迅于泥滓。
意思是,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自己就像风雨之夜雄鸡按时打鸣一样,坚持高尚的气节和操守。当葛荣军推进冀南,李骞族人李元忠等人抗击葛荣,李骞二哥希宗之岳丈殷州刺史崔楷,为抗击葛荣战死殷州。李骞族人李裔投降葛荣,被葛荣封为定州王。李骞的姐夫、相州刺史元鉴,因拥兵投降葛荣,而被朝廷剿灭。受此影响,李骞之父李宪被朝廷赐死。这就是赋中所说的泥滓。他说自己虽在下僚,仍然为国效劳,奔忙不息,希望能从这政治泥沼中振作起来。然而挣扎没有结果,不得已回到柏仁故乡,过起“且耕而食,且蚕而衣”的隐居生活。
第四段,对第三段隐居生活作进一步展开。赋中说,春天外出游玩,“或席垅而踞石,遂啸侣而命偶”“或促膝以持肩,或援笙而鼓缶”“各笑语而卒获,传礼乐于不朽”。秋天则钓鱼打猎,饮酒宴客。“跌荡世俗之外,疏散造化之间。”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斯盖先民之所乐,而余心之所守也”。
第五段,写久静思动,再度入仕。
悟柱下之称工,闻首阳之为拙。既有惜于瓜悬,且自悲于井渫。访郑詹之格言,求季主之高说。去衡门以策驷,望象魏而投辙。
在隐居中,作者说自己悟出一番道理,那就是老子说的“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做人不能像美玉一样高贵,石头一样坚硬,处世态度应当灵活。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与时俱进,不识时务。相比之下,老子的主张比伯夷、叔齐更加优秀。这是他放弃隐居,再次做官的理论依据,反映了他援道入儒的思想调整历程。而孔子的“匏瓜论”和《易经》的“井渫说”更坚定了他入世的想法。
李骞此次出仕,与上次匆匆上马不同,有着足够的思想准备。他认真研究郑詹尹的格言和司马季主的高说。郑詹尹的格言,强调凭良心处世,做一名良吏;季主的高说,高在赞美贤臣,贬斥恶官赃官。李骞决心以此作为为官指南,躬行实践,做个利国利民的昂昂好官。
第六段,进一步诉说为官心情。东魏时,李骞任给事黄门侍郎,每天工作于皇帝左右,修撰文诰,出纳帝命。对这种历代文人看重的清贵之职,一般人会格外满足,李骞却不然。他的感觉是:
非巡溃以窥井,信夕惕而怀惊。
虽然不是站在坍塌的井边向井内窥视,但仍然感到危机四伏,日夜忧虑恐惧。
李骞为什么会日夜忧惧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家庭遭际中寻找答案。
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互相纠结,皇族内讧,大臣争权。为了攫取更大权力,皇族内部互相陷害,血腥屠杀。大臣命运更是朝不保夕,昨日授官封爵,明日就可能满门抄斩。这种命运,在李骞祖上一再重复。李骞的曾祖李顺,太武帝时为四部尚书、散骑常侍,封安西将军。后因受贿,又受崔浩谗毁,真君三年(442年)被杀。李骞的祖父李式,历官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西兖州刺史,封濮阳侯。皇兴四年(470年),因弟弟李奕受宠冯太后,牵连被杀。李骞的父亲李宪,曾为抚军将军、徐州都督,则为女婿乐安王元鉴反叛,孝昌三年(527年)被牵连赐死。头颅、刀影、血光,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惨象,不时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撕咬着他敏感的灵魂。此种遭际,赋中虽只字未提,但我们坚信,这才是他官运亨通时日夜忧惧的深层原因。
第七段,曲终奏雅,回归现实。作者写道:
承周任之有言,揽老子之知足。奉烱戒以周旋,抱徽猷而与属。每有偃于唯尘,恒兴言于崇辱。思散发以抽簪,愿全真而守朴。眷疏傅而徘徊,望申公而踟躇。冀卑志之获展,庶微愿之逢时。……歌致命而可卜,咏归田而有期。……同糟醨而无别,混名实而不治。放言肆欲,无虑无思。何鹪鹩之可赋,鸿鹄之为诗哉!
李骞说,自己在朝为官,尽管像周任说的那样尽心职守,恪遵老子知足的明训,一片好心与僚属周旋,但常被小人陷害,受到侮辱,所以他想离开官场,回乡隐居。他认为,那样便可以“放言肆欲”,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实现“寥廓之想”,满足追求自由的宿愿。那样便可以“全真”“守朴”,不违心,不矫饰,永葆人格尊严,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便可以躲开杀身之祸,不用为求生远害而写《鹪鹩赋》,为慨叹身世而作什么鸿鹄之诗了。
艺术杰作
《释情赋》在写作上具有鲜明特色,堪称艺术杰作。
首先,它有很强的音乐性。
全赋通篇押韵,读来音调铿锵,有金石之声。全赋的节奏感很强。为了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六言对句中,常常加入四字句,乃至三字句,配合韵律的变化,实现节奏的多样化。“乃曲肱而不闷,信抱瓮而无机。且耕而食,且蚕而衣。”何等优悠,又何等爽快!“张广幕,设长筵。酌浊酒,割芳鲜。”又何等急促,何等劲节!
全赋随着叙事的发展,情感不断转换,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述说家世,则层构峻极,积石洪流,令人肃然起敬。写乱世,则云扰海沸,岳立棋峙,令人坐不安席。写家居,则背山临水,援笙击缶,令人愉悦欢快。写居官之险,则巡溃窥井,夕惕怀惊,令人不寒而栗。末了归于散发抽簪,放言肆欲,令人产生寥廓之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显真情,若非辞赋高手,是很难做到如此完美的。
其次,作品的意象十分丰富。
此赋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论时间,从古代到现实;论空间,从朝廷到乡野;论人物,从皇帝到官员;论社会面貌,从安定到动乱,信手铺排,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叙写那么多事物,读来并不枯燥。这主要得力于细节描摹,以形象代替叙说。比如开头四句:
荷峻极之层构,导积石之洪流。有马形而谟舜,亦龙德而史周。
说李氏祖先如宏伟的建筑耸立在历史上,其传承如奔腾出积石山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形象鲜明。写到李氏祖先皋陶,以马形来指代,化抽象人名为具体形象,富有质感,可观可触。
作者大量运用借喻、象征等手段,把对具体事件的感受,替代为另一种意象,收到了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写北魏末年北方六镇起事,各地群起响应,天下大乱,作者没有具体记述事件本身,而是采取了常人意想不到的写法:
逮孝庄之入统,乃道丧而时昏。水群飞于深海,火载燎于中原。延胶船而越水,若朽索而乘奔。玉羊失而无御,金鸡亡而不存。天步忽其多难,横流且其云始。既云扰而海沸,亦岳立而棋峙。
作者用水飞深海、火燎中原、云扰海沸、岳立棋峙等自然现象借喻战乱,把自己对战乱的深切感受转化为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同样给人惊心动魄的体验,而且更富有诗的崇高美。作者用胶船越水、朽索乘奔比喻皇帝处境的险恶,以金鸡、玉羊不存指代贤人失位,辅佐非人。化抽象为具象,准确生动,极大地强化了阅读心理冲击。
再次是巧妙用典。
典故的大量使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如写到六镇起事,天下大乱之际,李骞辞官回家。“入成都之旧宅,反观津之故扉。”据《汉书》卷87《杨雄传》载,杨雄本是蜀郡成都人,其家“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又《汉书》卷97《外戚传》载:汉高祖窦皇后“家在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李骞以杨雄的成都旧宅和窦皇后的观津老家比喻自己的柏仁故里。读此两句,你头脑中会出现杨雄、窦后、李骞前前后后都正举步回家,意象重叠错落,似乎天下人都走在归家路上,或者都正推门进家,从而强化了回家的形象。
巧妙地使用典故,把那些难于明说而又不说不快的话,借他人之口倾泻出来,既可以避开灾祸,又可以抒发情志。如写再次入仕时,作者做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访郑詹之格言,求季主之高论。”虽然没有直接说要做个好官,但通过郑詹为屈原决疑、司马季主论贤及对赃官的痛斥,我们很快便明白了李骞的心思,他是准备在官场做一位正人君子、大丈夫的。
当然,大量用典,对读书较少的人增加了阅读的障碍。特别是在当今浅阅读时代、消遣文化时代,读这种赋确有困难。但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典故的内涵,反复涵泳,全面融会作品的意象,那么一定会获得特别的乐趣和审美体验。
穿越时空的光芒
综观全赋,作者通过述说家世,进而叙写自己入仕、归隐、再入仕的过程,道出了入仕的忧惧、归隐的舒心,从而逻辑而又历史地归结出抽簪散发,全真守朴,“放言肆欲,无虑无思”的理想境界和终极人生追求。他在儒家积极用世的观念中,自然引入老庄精神,从儒家做圣做贤的人生完美理想出发,逐步转化为追求人格精神自由。反映出北朝士族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调整,心路历程的曲折,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深刻的哲学意味。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李骞,集李氏家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李氏子孙完美的魅力于史书,成为值得我们后辈晚学学习的楷模。
重温李骞,绝不仅是一种缅怀。我们提起的,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才情话题;我们将透过随着时代巨变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去触摸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精神,感受作为一个隆尧人的自豪。
作为生活在新世纪的人,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却坚定地认为,李骞一直在以先辈的身份注视着我们。他在等待,等待我们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带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精神——他像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繁杂的人生;他还像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着我们前行!